日前,眾多觀眾和專業人士走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演藝產品交易會北京館參觀、洽談。本報記者 賈同軍攝
  本報記者 陳濤
  這些天,大興區文委副主任馬憲穎接連遭遇幾樁幸福的“煩惱”——自從上月底大興區兩個作品《新居》和《都市白領》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斬獲“群星大獎”,她的電話就分外繁忙起來,國內好些個縣市的同行紛紛向她提出引入獲獎節目。
  其中,四川巴中市希望能把整台舞蹈都帶過去展演,請大興區這邊的主創、演員對他們進行一對一輔導;山東費縣則更為乾脆,詢問是否可以通過交納一部分錢,把舞臺音樂和編排“嫁接”過去;而青海西寧文化館更是想嘗試以購買版權的形式移植《新居》這個他們相中的作品。
  對於文化系統內部的交流、展演,馬憲穎毫不陌生,無論區里、市裡,好節目總是招人喜歡,被爭搶著借調巡演,可“版權交易”卻實實在在是擺在她面前的頭號新課題。如何量化前期的投入成本,怎樣來定位版權交易的價格,以及尋找保護原創與加大推廣的平衡點,都是首先需要解決好的問題。“我們初步設想,首先通過座談、培訓的形式,讓大家伙兒瞭解版權交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交易雙方的規則有哪些。”
  在馬憲穎看來,與以往那種文化館之間的館際交流不同,既然選擇了“版權交易”這一極具市場化特征的新型運作模式,一切就得按照市場規則辦。她形象地打比方說,如今雖然還只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搭乘的已是一艘市場大船,讓京版群眾文化走向更大舞臺。
  啟動這艘大船的是時長只有6分多鐘的舞蹈《新居》。這是一個“大興人演大興新貌”的原創舞蹈,通過形象的肢体語言,再現人們喬遷新居的興奮,以及鄰裡相處的矛盾與化解。令人稱道的是,16位平均年齡60歲的表演者,全部來自大興區西紅門鎮的回遷戶和動遷戶,原本沒有任何舞蹈基礎的她們,在舞臺上表演的流暢度絲毫不遜年輕人。而且,它與另一個原創舞蹈《都市白領》一起,還為大興區創下了一項新紀錄,即區縣一級在“中國藝術節”這項國內頂級文藝賽事上首度收穫兩項大獎。
  馬憲穎介紹說,那些想引入《新居》的國內同行們,對這個作品贊揚最多的,除了創新使用京胡等地域性樂器外,主要就是表現了“拆遷、城市化建設”這種當下熱點題材。不過,她透露,這個舞蹈僅在立意方面就大改過三回。最初它的名字叫《掃房》,就是反映老百姓搬進新房後打掃衛生,一些人因此戲稱它為“撣子舞”;後來,主創團隊覺得這種片段式表現太過單薄,提出加上主題“走吧,我們去參加文化活動”;最後,還是參演阿姨們中場休息時,聊起平房上樓後鄰裡關係發生的種種變化,才讓這個舞蹈定位於“雖再現的是喬遷新居後的喜悅,但不迴避產生的新矛盾”這個主題。
  同樣,舞蹈《都市白領》表現的是生活在都市的白領們如何應對、化解工作生活上的種種問題。“我們創編節目的總體原則是當代的、北京的、原創的,就是要反映大家伙兒的現實生活,讓人看後有所啟發。”馬憲穎說,一些社區舞蹈隊表演的《愛我中華》之類的節目,是他們四五年前就舞過的內容,“群眾活動肯定沒法與專業隊的範兒相比,那我們就從立意、內容發掘方面下工夫。版權交易的出現,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她透露,今後區內文化口人員還將增加一種市場化新身份“項目經理”,“由他們依據各自所長去找項目、做項目,推廣項目”。  (原標題:大興原創舞蹈試借市場大船出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sxf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